陈情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29:37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情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陈情表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 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2

学习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回头总结,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我的感觉是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当六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之间讨论热烈,你展示我点评,掌声此起彼伏。而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其次这节课堂教学较圆满地完成了本 ……此处隐藏6916个字……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陈情表教学反思11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陈情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