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8:43:39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本文要求学生复述全文,复述要在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对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知晓了达尔文的有趣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达尔文考察回来后,就小岛这种奇怪的现象,举行了一场发布会,你们就是达尔文的代言人,谁来发言?通过这样的一个情景创设,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的重点段落。

在这个复述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投入,表演得非常精彩。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轻易自然地解决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国庆前一天上了《有趣的发现》一课。本以为这篇课文孩子会没有多大兴趣,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

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说和爸爸去旅游,结果爸爸是穿着拖鞋去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而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习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

在让学生理解“著名”一词时,我先用找近意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体育运动员,再让他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虽然没有对于“著名”一词的讲解,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会按课文内容表演,评议。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我们继续学习《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2、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是什么意思?

3、小结:小朋友,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着他的名字,这就是。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课文2至3自然段

提问:课题是有趣的发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呢?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至3自然段。

2、谁来说说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

4、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5、指名让同学读好这句话,其他小朋 ……此处隐藏11342个字……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平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习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