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18:52:01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⑴“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⑵“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⑶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⑷“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通过让学生对以上句子的细读、感受、理解,师生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文章综合起来就是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片情意。

2.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明确: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3.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以《我的际遇》为题目,写出你与母校的际遇,课下交流。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安详恬静。

撷取:摘下,取下。

惆怅:伤感,失意。

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 ……此处隐藏15314个字……咽地大口大口往嘴里扒拉饭菜的时候,饥肠辘辘的晓菲,倒觉得食堂的伙食从来没有这么香过。

下午第二节是上听力课。任课老师说话有较浓重的南方口音。但由于听力练习是些小故事,反复听几遍后根据其内容填空,回答问题。晓菲因为有自学英语的基础觉得尚不费力。

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到很晚。这一天过得是紧张的,但晓菲感到非常愉快。

如果说田晓菲有什么超人的才能的话,她这才能不正是她以如此超人的毅力“把握自己”的结果吗?

她兴趣广泛

英籍澳大利亚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

科学家是这样,诗人、作家也未尝不是如此。

田晓菲的兴趣就比较广泛,她首先是喜欢文学。中国古典诗文自不必说,前边已经提到,她在自学《古代汉语》时,就翻译了二百来篇。除此之外,诸如现代的一些比较好的小说、诗歌她也喜欢。她还喜欢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及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居里夫人传》等。除了喜欢文学外,她还喜欢音乐,比如轻音乐、交响乐、圆舞曲,尤其喜欢古典音乐。她自己还喜欢唱歌。此外,还喜欢美术,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有时她自己还动手画画。田晓菲也喜爱体育运动,比如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上北大后,不管多忙,她每天坚持两小时锻炼,跑步、打球。系里组建女子排球队,她也积极争取参加。她喜欢旅游吗?喜欢,她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将来能到世界各地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地球!”

人们不禁会问,小小年纪,这么多爱好,占去大量时间,不影响她的学业、成才吗?恰恰相反,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是不可分的。我对音乐、绘画的爱好,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很有益处,当然自己的写作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出人意料的是,田晓菲不仅喜欢文科各科,而且对数理化也挺感兴趣。数学、物理、化学她都喜欢,特别是对几何证明题很有兴趣。

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牵扯住田晓菲的精力,而且这些兴趣爱好,与她所致力的文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说到这里,你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晓菲主要是喜欢文学,但为什么上大学却选择了英语系呢?”晓菲说:“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还是在文学方面,学习外国语,可以帮助我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再说,我现在刚十七岁(1986年),正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北大有第一流的老师,有很浓的学术空气,这是难得的好条件。”看来,晓菲的志向还着实不小呢!她现在正系统地读一些英美十九、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像海明威、劳伦斯、安德斯等人的作品,也读诗。而且读了作品以后,马上写论文。

这样广泛涉猎,会不会杂呢?是不是不如早一些“专”一点更好呢?晓菲可一直不是这样看的。她在向老师请教关于好诗的标准时,特别赞赏老师的一句话。老师说,好诗的标准,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只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隐隐地体会。尽管好诗的标准我们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浅薄的人能写出好诗,只有深沉的诗人才能写出不朽的篇章。所以你现在没有必要考虑诗的标准,而要不断地加强自己,要加强自己。

是的,晓菲现在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为首“加强自己”留下的纪录。有着如此广泛兴趣,而又有如此“把握住自己”志向的田晓菲,是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浓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

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学习方法

自主、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整体感知

(一)速读测试。快速读完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

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

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

答:

(二)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联系课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际遇;尘缘;穹隆;呜咽;迷离;涉足;徜徉;絮语。

犀利;古朴;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似曾相识。

白驹过隙;茫然若失。

二、探究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3、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4、阅读6—6段,请理清“我“对北大图书馆的感表线索。

(明确:近乎绝望——激动不安的探寻——沉静,愉悦,安详—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方面来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写板书)

(明确:北大的图书馆为“我”打开神奇的真理之窗,引领“我”知识的殿堂;北大的人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感受到精神魅力的感召。)

6、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三、巩固检测

1、文章按照、、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之情以及的感情。

2、作者在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

3、作者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

4、自由诵读第11段,体会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