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17:24:16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1

这是许多年前的教案了,这次为了讲这篇文章再次翻出来看看,颇有些惊异。这种惊异源于当时设计的大胆,及其间透露出的对于阅读教学的美好理想。

回想当年,之所以会有这种设计,一是受到“非指示性教学”的影响,二是对那两个班的学生的理解与信任。觉得真正的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给我的感觉比较好,觉得他们完全有这样的学习能力与激情。可能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这次发现用这种方法基本行不通,或者达不到那么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把一篇文章的知识、情感、思想与写作方法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具体做法需要有三种层次,一是老师首先得吸收消化了文章的精髓,把它们变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二是根据文章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具体过程和方法;三是用符合学生语境特点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或其它形式传递出来。一、三点属于阅读教学共性的内容,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努力做到。但第二点做法却千差万别,由于学生的情况(智力、情感、接受习惯、学科态度)不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却完全不同。设计中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但要点燃火焰也非得是木柴等可燃物不可,如果是一堆石头恐怕不仅不能点燃火焰,而自己会被石头砸晕过去。

我丝毫没有责怪学生笨、机械或不主动学习的意思。学生其实也是受害者,像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教育的受害者一样。上次听了一个讲座,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到底是把学生教得更聪明了,还是把学生教得更笨了?这确实难以说清楚。如果我们一路灌输而不是点燃的话,那即使是木柴最终也将变成变成化石。然后,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化石。过了若干年,他们有些也将成为教育者,再培养一批化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一、教学设想

(一)关于文本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一册第三单元的重要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演讲辞,大都属于议论文范畴。议论文一般有观点鲜明、用词准确、结构严谨的特点。本文又是议论文和演讲辞结合的典范,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精品。所以,教学的重要应该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和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二)关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的思考

议论文阅读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一年正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授课班组为实验班,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比较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寻找关键点作为突破口,作适当的引导,而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解。

(三)关于阅读方法指导的几点思考

1、精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按照“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四个环节来指导阅读理解。当然,四个环节不一定要有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随机选取。

2、语文课不是政治课,通过思想内涵丰富的文章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是可以的,但必须服从语文教学和文本阅读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不可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语文教育。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政治哲学概念,在不影响文本阅读的前提下不予以解释或不作为重点。

3、阅读教学应坚持“文本阅读”规律的探索,即在不涉及文章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进行阅读,也即坚持“以文解道”、“以文悟道”。所以授课的过程中除了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外,一般不再增加知识补充。

4、阅读和阅读教学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选取关键点进行突破,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并能自主指导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有关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师生关系问题。由师生关系的平等决定了教学的民主化,进而决定了教学方法必定是在师生共同面对文本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发现-启发引导-研究讨论-释疑解惑”的过程,并力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精读的方法,特别是议论文(演讲辞)阅读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语体风格,学习在特定环境和身份演讲时语言的得体

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

五、教学时数:视学生理解、接受情况来调节进度

六、教学思路

(一)课前预习:不作任何指导,只要求自主阅读,自主思考。

(二)师生研讨

说明:以下不是具体教学内容和程序,只是列出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个话题,具体教学步骤视学生思维状况和理解进度随机选择。

1、演讲辞、悼词的特点;

2、本文的结构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3、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4、作者如何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表达感情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准确地选用词语对于表达感情的作用;

6、长句的理解及其分析方法;

7、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8、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其在文章行文中的重要作用;

9、抓关键句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意义;

10、文章中部分标点符号的用法分析;

11、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及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

(三)可能涉及到的阅读方法及相关概念

1、文章的一般分析方法: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2、对文本语言的解读要求:具体内容要懂得概括、抽象的内容要懂得解析、含蓄的内容要懂得阐发。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口头回答课后思考练习二、三。

附:多媒体屏幕或板书设计

说明:现在再想一想,觉得这个多重复句的划分可能不太合理。整句话最终要说明的是“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所以把它放在第二层的位置似乎不太妥当,如果提升一个层次的话似乎会更合理。现在把它修改为:①|||②||③|||④|⑤||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此处隐藏11521个字……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6、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

表达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7、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8、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第二节

1、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

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2、空白和不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逝世的损失巨大?

时间、空间。

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的发展规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类比。

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体现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还字有什么作用?剩余价值的发现有什么意义?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还字表明由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

4、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看的话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什么关系?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表明了什么?与哪句相呼应?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

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

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5、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6、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如何理解?

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7、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8、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9、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理论发现和革命实践,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10、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11、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12、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1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也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